數學啓蒙九因歌 乘法口訣花臣多

  • Citi

    http://www.cantonese.asia/portal.php?mod=view&aid=827
    2016-6-4 14:58| 發佈者: highyun| 原作者: 謝主隆

    摘要: 「九因歌」,每句或爲四字,或爲五字,兩數相乘結果以某輔助字引出。雖則冇唯一標準,但亦有規律可尋,如以下幾句:「三二()六」、「三三()九」、「五六()三十」。 ...

    細路仔初入學讀書,先生會教乘數口訣:一一如一、一二如二、一三如三……九個數目字分別相乘,共計八十一項。此爲「九因歌」,亦稱「九九表」、「乘數表」、「乘法口訣」,係乘法之基礎。

    145619g9m322c4i3qy9qst.jpg

    「九因歌」係中國國粹,漢代數學家劉徽〈九章算術注〉曾提及「九九」起源於中國神話人物伏羲之時,可見其起源甚早。至春秋時代,九九乘法表已相當普及。漢代〈韓詩外傳〉,更記載一個與「九因歌」有關之故事:

    春秋時,齊王桓公渴求賢才,命人於宮廷外面燃起火炬,以便不分日夜接待八方英才。然而,一年過去,始終冇一人敢入宮求見。某日,竟有一鄉下人求見。守兵問:「閣下何德何能?」鄉下人答:「我能熟練背誦九因歌,望大王見我。」齊桓公聽落覺好笑,着士兵打發鄉下人離去。鄉下人回應:「聽人講,此處火炬燒足成年都冇人嚟,睇怕皆因大王雄才大略名揚天下,各地賢才雖有意效忠,但深恐自己才幹遠遜大王而難獲接納,故此不敢求見。今日我以識背『九因歌』之丁點本事求見大王,若大王竟能以禮相待,則天下知道大王真心求才之誠意,何愁冇能人異士前來?」齊桓公認爲此番話極之有理,於是隆重款待鄉下人。此事傳開不足一個月,各地賢才紛紛前來。齊桓公亦由此開創齊國盛世。

    145638fmhwomqx00xk0mvq.jpg

    講返「九因歌」,每句或爲四字,或爲五字,兩數相乘結果以某輔助字引出。雖則冇唯一標準,但亦有規律可尋,如以下幾句:「三二()六」、「三三()九」、「五六()三十」,括號中分別爲「如」、「歸/該」、「終/中」。一般經驗,乘數帶「一」之簡單口訣可用「得」或「如」,如「一三得三」、「七一如七」;其他相乘結果爲個位數之簡單口訣多用「如」。如「三二如六」、「四二如八」;相乘結果爲整數「十」之口訣,多用「終」,如「五六終三十」,「五八終四十」;「三」「三」相乘較爲特殊,用「歸」(各地習慣或有不同,但十不離九)。廣東話讀乘數口訣靈活多變之餘,不乏古風,「得」、「如」、「終」、「歸」四字,盡顯古文之雅。

    145705sewatww1560ue166.jpg

    可惜,今日新式學校教學生讀「乘法口訣表」,只剩下一個「得」字,更恐怖者,當代廣東學生做算術題,居然要用北方話心算乘數口訣,「得」、「如」、「終」、「歸」嘅古雅廣東話,快將「壽」、「終」、「正」、「寢」。


  • 一一如一,原來「等如」係噉來 :lomore-lightbulb:
    而家受官話影響,一般都係講「等於」,或者手寫「等於」口講「等如」

  • Citi @港產片語料

    @港產片語料 所以「等如」算係粵語專屬用法?

  • @sudo

    @sudo 係啩,起碼暫時查唔到其他地方有用
    香港新聞媒體今時今日仲keep住用「等如」

    而家耖到香港新聞紙最早用例,係香港華字日報1932-06-06第二版

    各使館對顧維鈞在北戴河所發談話極重視,認為切實而沉痛,為九一八以來中國官憲稀有之有力陳述;出諸親歷東北之顧氏之口,等如中政府對國聯及世界之覺書

    alt 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