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舊文重溫:粤語作為母語的危機

  • Citi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56790

    在交通工具上,見過有父母用不鹹不淡的英語跟子女交談。他們本身英文不算好,仍堅持這樣做,是要自製英語為母語的語言環境,讓子女浸淫其中,潛移物化,學好第一語言。我估計,做到算無遺策,他們還會千方百計令子女全天候接觸英語,隔絕漢語的污染。

    他們要贏在起跑線。他們的子女從小到大就只會聽、說和讀英語,有若生於歐美,比起先粤語後英語的小孩,省卻學第二語言的時間和阻力。他們相信,這樣以英語為”母語”,有助提升子女運用英語的能力。而英語是國際語言,連中國官員出訪都不能不說,能揮灑自如地運用,競爭力勝於同齡孩童,簡直無往而不利。

    我無意批評那些父母的做法,我只想指出,粵語面對的危機,不止來自港共官員的針對和打壓。粤語的重要性,一方面正遭受普通話霸權的吞噬、腐蝕,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也受到英語霸權的正面侵襲。基於抗共心理,對普通話的抗拒可以很強烈,但基於用英語的種種好處---甚至為了向中共抗議,索性全面棄中---堅持用粵語的理由就軟弱乏力得多。

    當年中大的教學語言爭議,有人向校方提出一個疑問:為何外國學生來中大讀書不用學好廣東話,校方反而要提供足夠的英語課程,相反香港學生去到外國便入鄉隨俗,事事用英語?發問的人當然不是不知英語作為尖端學術語言有多強勢,這樣問,目的是引發保育廣東話的思考。反對校方把教學語言全面英語化的人,不是空談理想而罔顧現實。要求校方推行兩文三語,正是希望爭取最大的空間,在無損學生用英語做研究和學習的前提下,慢慢發展和累積中文的學術/理論資源---只有中文在學術界的地位得以提升,長遠而言,粵語在英語面前的二奶命才有望扭轉(和普通話的競爭則關乎另一條戰線)。

    粤語另一個重大危機,在於香港流行文化的強勢不再。互聯網科技和智能手機大普及,使不少本地創作人(例如各色KOL和Youtuber)有更多發表作品的平台和機會,素人和另類的創意更容易接觸群眾,影音視象的題材和內容其實更全面,更多元。問題在於收入和付出難成正比。除了少數例外,創作人的心血很多時只換到like而換不到錢,很難有大製作,而且隨時無以為繼。

    小眾蓬勃,但大眾萎縮,亦因為往日的傳媒和製作公司黃金期已過,減少投資或轉攻中國市場,製成品和本土越走越遠。結果,粤語和香港的文化難再像以前那樣借文化商品出口外地和擴大影響力。光輝不再的惡性循環不打破,將來便不會有另一個河國榮因喜歡香港歌星,遠道而來學廣東話,並成為地道的香港人。當大眾喜歡的是韓流文化,越來越接受普通話的影音作品,甚至用普通話交流(據說千禧一代有此趨勢),粤語即使沒有被官方定性為方言,但客觀效果上很難不是。

    情勢是不樂觀的,但看見不少有心人出於熱愛香港文化,熱愛廣東話(例如香港影視專頁的游大東)而付出努力,我相信,就算香港的軟實力無法和往日相比,仍有機會摸索到新的出路和可能性,保育粤語,讓香港文化有機地成長下去。

  • 6
  • 1
  • 27
  • 5
  • 9
  • 131
  • 35
  • 17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