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iti

    http://www.cantonese.asia/portal.php?mod=view&aid=345

    2006-5-16 21:33| 發佈者: highyun| 原作者: 佚名|來自: 臺大計中椰林風情站

    中國文字的簡化,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中國大陸政府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主持關心下,結合了上百名專家,對數千個常用的中國文字進行了一次字體的簡化。當時的出發點,應該說是分析了中國的國情。中國經歷了上百年的內憂外患,國弱民窮。中國又是一個幾千年的農業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在農村,而當時中國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而要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文化,建設國家,識字掃盲成了一個重要的歷史任務。簡化文字,當時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數以億計的人民大眾,能夠盡早盡快地識字認字,提高使用文字的速度,提升文化水平,方便學生在校學習,以此為最基本的基礎,才有可能學習科技,建立一個富強的國家。

    有些臺灣人第一眼看到簡體字,大概會感到驚訝。中國大陸的字改變了那麼多,尤其是離鄉幾十年的老兵,看到家鄉變了,文字也變了。有的人討厭看簡體字,一見到它就說是「匪書」、「匪文」。更有的人把文字簡化運動看滿清政府的薙髮相提並論,說共產黨為了要改造人民,強迫人民閱讀簡體字,事實上不然。

    漢字自古以來就有繁體與簡體兩套寫法,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就可發現漢字簡體的形跡,例如「車」就有多種寫法。後來經過篆體隸化,並存兩種寫法的文字越來越多。由六朝到隋唐,漢字逐漸隸楷化,當時或許是為了美觀對稱,很多古字都增加筆畫,而簡體字開始被稱為「俗體」、「小寫」、「破字」等,在民間社會仍廣為流傳。

    不過,有時候文字有簡化和繁化的現象,左傳和甲骨文上有假借字,當一件我們要表達的事很抽象,最初時無法造字,於是找來一個與它音近的字來借代,當後來或者可以造字了,就有這個抽象概念的本字了。有時後來仍舊無法造字,於是一個字去加偏旁,去別異,表示與本來假借的字不同。而有時一個字越寫越繁了,人有覺得麻煩了,就去簡化了,於是在魏晉有俗文字學,即俗體字。也有的字越來越簡單了,又不易看清本義了,所以又去替它加筆畫了,所以繁化了。

    所以,筆劃寫得越來越繁的字,絕對不少於寫得越來越簡的字。

    繁化和簡化的字,在古代就已存在。有些人造新字,後來就通行使用。例如:楊堅在北周時以外戚輔政,進封「隨王」,但他嫌「隨」有「走」之意,於是改「隨」為「隋」。武則天最愛造字,她一生造了十多個字。其中一個「國」字,她改成「□」中間加「武」,但後來覺得自己被包圍在圍城中,就不再使用。中國文字在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後,隨着時代改變,出現了繁體、簡體、俗體、異體等字。官方的文書,都採用繁體,其他的文字是難登大雅之堂。這段期間,民間文字的使用多是採約定成俗的方式,一直到太平天國時期,才開始文字的簡化。

    近代漢字簡化運動

    「近代漢字簡化運動,源於太平天國,為了提升識字率,在太平天國玉璽及官方文件都書簡體。經非正式統計,太平天國總共使用一百多個簡體字,其中80%為後來的中共採用」(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P.38)。太平天國最有名的字是將「國」的「或」改成「王」,不過太平天國滅亡後,文字簡化運動也停止。

    清朝末年,中國面臨列強瓜分的嚴重危機。在這國事動盪、人心思變的年代,許多知識份子憂國憂民,力主變法圖強。維新運動時,一些愛國的知識份子考慮到若要救國圖強就要普及教育、培養人才,就要克服複雜的漢字所造成的障礙。在此思潮下,漢字拼音化於焉展開。維新運動主要人物如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皆主張文字拼音化,但是維新運動只有百日,拼音化運動也胎死腹中。(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P.5-6)

    五四運動的白話文運動為大家所知悉,事實上,文字簡化運動應和白話文運動相提並論,因為兩者都是新文化運動的一部份。在此期間,許多人提出提升國人知識水平的方法,要提升知識水準就先提升識字率,增加識字率就要將複雜的中國字簡化。簡化文字獲得許多知識份子的贊成,主張使用白話文的知識份子絕大部份贊成文字簡化。著名的國學家胡適也不反對。

    1922年錢玄同在北洋政府國語統一籌備會提出《減省漢字筆化方案》說「文字是一種工具,自應以適用與否為首要標準,改用拼音是治本方法,簡化漢字是治標方法,治標方法是目前最切要的方法」。當時還提出漢字拼音化,能說就能寫,不過中國字同音字很多,拼音化根本行不通,遂作罷。

    1935年春,上海文化界發起大規模漢字簡化運動,當時稱為「手頭字運動」。意即一般人怎麼寫,書就怎麼印,使得文字比較容易寫、容易認,更能普及大眾。同年八月,國民政府公告第一批簡化字324個,簡化的原則為:1、述而不作。2、擇社會上比較通行之簡體字最先採用。3、已簡化的字就不再求簡。但是,立刻遭到國民黨元老戴季陶等的反對。結果,於1936年2月廢止使用。及至二次世界大戰發生,漢字簡化運動在共產黨的統治範圍內推廣,該區的報章雜誌使用了既有的或創造的簡體字,這些字又稱為「解放字」。(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P.41)

    中共的文字簡化運動

    1956年1月28日──中共第一批簡體字出爐

    1949年中共政權成立,在1952年2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收集民間及民國以來主張漢字簡化學者們的建議,於1954年底提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並於1955年2月公布於人民日報上,7月,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定委員會」,由董必武為主委,郭沫若及作家老舍都是該會成員。該會於1956年1月28日通過簡化字515字及簡化偏旁54個。(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P.75)

    造字紅衛兵

    「在1964年國務院又公告了《簡化字總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使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簡化偏旁的簡化字,第三表是由第二表類推的1754字,共2236字,這就是今天通行大陸的簡體字。」(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P.95)在1967-69年文革火熱時期,各地方紅衛兵都曾推出不同程度過份簡化的字體,文革後也明令禁止使用。

    短命的二簡方案

    到了1977年,在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隨即公布「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的草案。1986年由「國務院」廢止「二簡方案」。同年,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改組成的「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並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而且和「文化部」、「教育部」同時發表「關於簡化字的聯合通知」,一致表示:漢字的形體在一個時期內應當保持穩定,以利應用。至此,大陸漢字簡化運動暫告一段落。(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P.105)

    2000年12月,中共通過了一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並定於2001年一月一日生效。中共中央將以法律形式確定普通話和規範漢字作為國家的通用的語言文字地位,同時對方言、繁體字和異體字作為文化遺產加以保護,並允許在一定領域和特定地區內長期存在,但不能在普通話播音和電影中夾雜濫用。電影、電視劇中扮演領袖人物的演員,在劇中一般也要說普通話,如因內容需要,使用某些方言不宜過多,使用方言的電影和電視劇的數量也要有所控制,但地方戲劇則不在此列。(中國時報2000年12月10日)

    漢字簡化有九大原則,敘述如下:

    保留原字輪廓:如龜(龟)、慮(虑)。
      保留原字部份特徵省略其他:如聲(声)、醫(医)。
      改換筆劃較簡之偏旁:如擁(拥)、戰(战)。
      形聲字改用簡單的聲符:如驚(惊)、護(护)。
      相通字合並:如「里」和「裏」相通,以較簡的「里」為合並字。「余」和「餘」相通,合並字為「余」。
      草書楷化:如專(专)、東(东)、車(车)、轉(转)。
      採用古象形、指示、會意字:如三人成眾(众),雙人為從(从),網(网)。這些古字既簡單又符合造字原理。當初這些古字可能是為了美觀而繁化。
      用簡單符號取代複雜偏旁:如雞(鸡)、歡(欢)、難(难)之左偏旁改ㄡ。
      採用古字:如圣為聖,禮(礼),無(无),塵(尘)等字。
      值得一提的是,五四運動領袖之一羅家倫來到臺灣之後曾大力鼓吹文字簡化運動,被黨國大老抨擊為「為匪宣傳」。胡適在美國看到大陸實行簡體字,直說簡得很好。

    簡體字實施現況

    簡體字實施之後,許多人看不懂前人的書畫、古籍、以及古蹟上的提字,這將造成文化斷層的現象,於是今日提倡「識繁應簡」。也就是鼓勵字簡體字,但是要多認識繁體字。就好比實施白話文之後,仍然要閱讀文言文。大陸很多招牌常看到繁體字,如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中國南方航空、「宏碁」電腦。目前大部份聖誕卡、賀年卡多為繁體字,匾額、書法繁簡並存。

    在北京,「中國海淀購書城」大招牌、北大的「藝專」大浮雕字,許多招牌為求美觀,使用繁體字較多。不過,教科書、出版社、電視等則一律用簡體字,但是古籍的出版社也有使用繁體。(臺灣學生在北大P.108)

    作為獨特的一門藝術:中國書法,在中國大陸一直沒有被簡化字所約束。因為書法是一種藝術,而且是一種舉世獨有的藝術形式,是中國文化的瑰寶。藝術的功能不在於傳遞信息和記錄歷史,所以,沒有必要用簡化字的形式。事實上,草書藝術本來就是簡化字。要把一個多重筆劃的字,藝術的簡化,再表現美的形態,這絕非易事,而這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

    新、馬、泰、日、韓狀況

    新加坡在1969年也公布地一批簡化字502個,1974年更把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全部照抄使用,並多簡化了十字。馬來西亞於1981年也公告華人使用中國「簡化字總表」。泰國則於1983年規定華人可使用繁或簡兩種字體。在日本與韓國則進行了自己的漢字簡化工作。日本早於中國在1946年11月內閣訓令公告1850個《當用漢字表》其中131個是簡化字,日本稱為新字。韓國則因民族主義的緣故,很少使用漢字。現行簡體字是於1983年在朝鮮日報公告使用90個簡化字。其餘則是傳統漢字。韓國人寫「韓」國,用的就是傳統漢字。(臺灣學生在北大P.104)

    簡體字的檢討

    一、繁體字會防礙國家進步嗎?

    五四運動學者絕大多數持肯定的看法。以當時而言,老百姓沒有機會接受教育,多半是文盲,導致知識、訊息不易傳播,中國因而落後。簡化對當時而言確實有必要性,但這畢竟是一種治標的方式,治本之道還是普及教育。使用繁體字的地區如香港、臺灣,都比大陸繁榮,識字率也比大陸高,可見繁體字不是防礙國家進步的原因。繁體字的結構比簡體字美觀,和簡體字比較之下,簡體字易於書寫,但繁體字比較容易辨識。因此我贊成使用古字,如人人、三人成眾、网等取代目前的繁體字,但不宜大量修改。

    二、有些字仍未簡化

    大陸的文字簡化原則是從俗從簡,有不少的字沒有簡體,因此不予簡化。如「繁」、「藏」、「壤」、「廈」、「寡」、「舞」、「瘦」、「攀」等等(探究中國文字簡化問題論文集P.4)。如果沒有受過教育,一般的半文盲不會認識這些字。可見提升識字率還是要靠教育。

    三、簡化文字導致文化斷層

    簡體字運動和白話文運動一樣,都會造成文化的斷層。就白話文運動來說,這一代的中國人很多人看不懂古文,中國大陸也有很多人看不懂繁體字。有一個傳說,大陸有一個歷史系的教授要他的學生閱讀四庫全書版的後漢書,那學生找半天都找不到。最後才知道,原來「後漢書」的簡體字是「后汉书」,那學生不知繁體字是這樣寫,是以找不到。許多大陸人閱讀繁體字有障礙,尤其是觀賞歷代名家書畫後,不知所寫為何。文化精神食糧,一個國家如果要長期的生存下去,必需仰賴文化的發揚,才能振奮民族精神,至少在國勢衰弱時,能保持不滅。中國能保持五千年而不滅亡,是因為文化的關係,外來的民族能用武力征服中國,但在文化上確被同化。中共文字簡化導致這一代的人愈來愈少人明瞭古代文物,文化斷層的隱憂已逐漸浮現。不過,我個人以為,白話文所造成的斷層現象比簡體字大,因為繁體字看不懂還可以用前後文判斷,再不懂還可以問別人、查字典,而且不易忘記,文言文就沒有繁體字那樣好學。

    四、電腦化時代來臨

    如果說簡體字可以加速訊息的傳遞,過去以書寫的方式傳遞尚可以符合這項說法。但是現在是電腦化的時代,一個漢字的輸入只要三、四鍵即可,速度不比簡體字慢。在大陸電腦仍未普及化,等到有一天普及化之後,簡體字將會變得不重要了。

    五、有些簡體字易造成誤解

    這種問是最常見於合併字。例如:「我的船『只』開到夏威夷」,可產生兩種連想。「余年無多」的「余」可以解釋成「我」和「餘」,兩種解讀南轅北轍。表達情感是文字的功能之一,文字簡化有時造成情感的誤解。

    結語

    文字是約定成俗的產物,除非有必要,否則以沿用為宜。秦始皇在統一中國之後,立刻統一文字,讓政令能下達至全國,並減少地區間的隔閡。中共改革文字,加深了兩岸的差距,不利於兩岸的交流,或許是中共當局始料未及的。文字的簡化應以合理為原則,不應以從俗從簡為原則。整理時儘量符合造字原理,不合者宜予廢置。

    中共的簡體字運動或許太早改革了,因為文字的使用者還包括臺灣、香港以及全世界的華人,不能一相情願的擅加更改,造成兩岸文化上的隔閡。

    以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立場無關。


    eagle 2011-2-11 11:49
    我不反對簡化漢字, 但簡化不應該破壞漢字字形結構, 例如廣州的廣字, 工廠的廠字被簡化後完全失去漢字的字形, 直接一點說根本就不是字! 日本也有簡化漢字, 但人家卻會保留漢字的精髓, 廣島的廣字在日文漢字中被簡化了, 但仍保留漢字的字形美! 更重要的是漢字可以說是漢文化的最有代表性的產物, 大陸為什麼總是人取我棄?上面有回覆者說簡體字更環保, 因為用紙更少, 我認為係九唔答八!

    引用 loudai 2011-2-7 21:18
    中國文化之博 大精深 而至今後人為何還能閱讀千年之古書?值得深思,若是現在年輕人尤其是僅會簡體字的. 請問那如何登文化之堂奧 ?

    引用 detail 2010-8-19 08:42
    粵語協會香港特别行政区城市电信網友 [detail] (59.148..) 的原貼:1
    很慶幸當年祖父留下一批東周列國志古文書,我放學閒暇之餘學看,由最初勉強到後來看得津津有味,其實有心一點也不難... 用普及教育來作為推簡理由,我是覺得頗為牽強,現在推行正體地區,識字率及教育程度算非常成功,這顯然不是正字問題!需知道當年54及中共建國時,一些知識份子急於納新破舊,把很多落後的責任,片面的推諉於傳統,其實非常可惜!回顧過去,展望現在,諷刺的是現今國家民族仍然要為最基本的教育而加油,如果老拿傳統祭旗,失多於得呀!中國人自古以來無疑是注重教育,問題是只注重自家教育,寒門士子及低下階層幾乎難以晉身貴族階層,逐形成國民識字率傾斜問題,但這責任不能推給傳統語言文字,而是人性及制度... 不過既然有人放棄,我怕有一天外國人會拿去申請世遺,你棄人珍,怪不得是也!
    我覺得所謂繁簡之爭,是荒謬的,因為根本是沒辦法爭,13億對上3千萬...何其懸殊!? 以香港為例,自回歸以來,兩地交流日益頻繁,香港人很多都不大願意生育及晚婚,增加的人口相當部份幾乎都是靠中港婚姻及來港生子所形成!隨之而來的就是社會各方面的交流與衝擊,其中之一就是語言文字上的問題,自中國內地改革開放以來,新移民自信心高了,他們來港不像以前那麼迫切需要學習當地語言與文字溝通謀生,我兄長在廣州娶妻,姪女在廣州讀書,但最近發現...正字不會寫,粵語不會說!!但兄嫂比較功利實際,他們絲毫不介意!說簡體普通話更有前途云云,但我常自想,文字語言如果要消失,其實一代人就可以了! 本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乃自然之道,但公平條件下,正字當然不懼任何挑戰,但悲痛的是行政介入,功利思想下 敗局早以預期...

    引用 detail 2010-8-19 05:32
    很慶幸當年祖父留下一批東周列國志古文書,我放學閒暇之餘學看,由最初勉強到後來看得津津有味,其實有心一點也不難... 用普及教育來作為推簡理由,我是覺得頗為牽強,現在推行正體地區,識字率及教育程度算非常成功,這顯然不是正字問題!需知道當年54及中共建國時,一些知識份子急於納新破舊,把很多落後的責任,片面的推諉於傳統,其實非常可惜!回顧過去,展望現在,諷刺的是現今國家民族仍然要為最基本的教育而加油,如果老拿傳統祭旗,失多於得呀!中國人自古以來無疑是注重教育,問題是只注重自家教育,寒門士子及低下階層幾乎難以晉身貴族階層,逐形成國民識字率傾斜問題,但這責任不能推給傳統語言文字,而是人性及制度... 不過既然有人放棄,我怕有一天外國人會拿去申請世遺,你棄人珍,怪不得是也!

    引用 qwerty0998 2010-8-5 00:47
    我覺得所謂的簡化字事實上並不完全, 很大部分的簡化字甚至破壞原有的結構 就似像「廣州」簡化為「广州」, 沒錯, 筆劃少了, 但看起來不像東西, 而且广字本身是古字, 不能如能混淆 又例如「艦」字竟簡化為「舰」, 聲符竟以普通話為準, 這完全扼殺了漢字與地區方言的關係 龐大的中華民族要團結一致, 我想漢字絕對佔一席位。但是這些簡化字違反了漢字正常的發展, 而且不完全 我不是說簡化不對, 不過如此簡化就不對!!

    引用 ViviChoy 2010-7-16 03:33
    我個人認為作者的說話太過以偏概全,我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大陸公民,但我對繁體字的閱讀沒有太多障礙。在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雖然學校不使用繁體字,周圍使用繁體字的環境也不多,但是我從小有代奶奶給香港的姊妹寫信,所以很大程度上較其他大陸同齡人更早接觸繁體字。後因奶奶和她家人失去聯繫,之後我便很少會再使用到繁體字了。但直至現在,我很少有不認識的繁體字(祇是很少,不是絕對)。所以,在教育過程中,只要普及一下簡繁互通的規律,我覺得大陸人認識繁體字並不是甚麼難事,畢竟很多都是有規律的。簡體比起繁體,確實有很多不使用者意想不到的好處。

    引用 网路烂仔 2010-5-3 17:49
    確實有同樣的感覺呀.我是大陸的,還是有很多繁體字不認識,大部份是認識但是不會寫.很是悲劇...

    引用 lzp 2010-4-30 16:12
    世界上任何噶事物都会发生改变,呢个系必然噶事。如果系有利于时代噶发展,体“传承”呢个基础之下适当改革,例如我地噶称量单位等事物都系随历史而变化咩?如果仲未稳到适当噶嘢来代替,干脆就唔好改变了。因为对待传统噶嘢一定要慎重,一定要以“传承”为重,即使改变了,仍然可以让子子孙孙追本溯源就得了。

    引用 swisssonlee 2010-1-24 03:50
    我是广州动漫迷~我睇得多香港台,簡繁我都識睇~ 本人喜欢日本,香港,台湾~由于很多东西在动漫方面日本是正版,觉得日文很唯美~都较多繁体~ 而且很多日本东西都授权给香港,台湾出版或生产~中文版都是繁体~而且大陆造假多~翻版多~本人觉得繁体反而有深度~有官方的味道~看到简体给人的感觉就是翻版~

    引用 abby_zhou 2010-1-7 16:42
    了解了汉字简化的历史。。。 但对作者对大陆简化汉字的看法并不完全赞同。。。 的确大陆的汉字简化有一部分字体容易导致歧义,但使用简体字的这几十年,国家发展及日常生活并未因此造成负面影响,我同意 羊城客 的说法:“用简体字造句造成誤解时是句子的缺陷,不是简体字的缺陷;正确造句,就不致误解。” 。。。 繁体字字形美观,但毕竟字体繁复,对教授及学习双方均需要较之简体字更多的时间精力,大陆仍有很多地方教育资源匮乏 而这并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问题,无可否认简体字对于认字普及优于繁体字,如果强行恢复繁体字,无疑剥夺了这些地区学生认字的机会。。。 电脑打字的确不会因为字形繁简而产生影响,但在学会打字之前,都是要经过学习书写的步骤,更简便的书写则更容易让初学者掌握,就对外推广中国文化而言,更有利于让母语为非汉语人士接受。。。 简体字笔划较少,在同样大小字型下,版面更简洁,首先对于现今不断制造大量印刷品的中国(含港澳台),在消耗打印材料方面,简体字明显较繁体字需求要少得多,无疑对环保节能减排有所贡献,,,另外,同样排版下,对于熟习简体字的人群,简体字印刷无疑更便于阅读。。。 使用简体字,并不意味着隔裂文化的传承,个人理解:文化的传承包括了对国家历史、文化、思想的认识与传播,使用简体字并没有妨碍大众了解历史、文化、思想的内容。。。 当然 繁体字 作为过往历史的承载 及 其所具有的形体美 不容忽略,中国人有必要了解繁体字,例如书法、古籍阅读方面 应该对繁体字发扬光大,但在日常的生活,还是支持使用标准的简体字。两种字体一脉相传,相互学习起来难度其实不大,例如广东一带学会了简体的人群,即使没有受过系统的繁体字教育,依靠平日的接触,很多人对于香港媒体所用的繁体字理解起来并无困难。实在没有必要对简体字大加鞭挞。。。

    引用 朗朗 2009-9-29 09:11
    我來自仍然使用繁體字的香港.我自小到大寫/看的是繁體字, 我在學時(九七前)如果使用簡體字,會被老師視為懶惰的. 我對繁體的喜愛的, 因為它較簡體的美. 書法的字還是繁體的美.畢竟是古人留下來給我們的產物. 但我不是抗拒簡化中文, 文字是隨人的活動而變的. 只是中國內地的簡體不完全的解決簡化或標準中文而己.例如許多筆劃多的字沒有被簡化; 另外中文拼音都沒有解決.與其用一套半簡半繁的新字體, 我為什麼不用純正一點的呢? 日本,韓國都某程度上棄用中文, 自己發展出自己的標音系統. 有了標音符號,外國人學會中文,尤其書寫和說話的聯繫會加強了.不用會說中文但不會寫的情況出現. 我覺得要搞簡化, 更要拼音法才能使中文推上更高一個層次.

    引用 Hong 2009-7-31 08:45
    原先以為簡體字有點“一無是處”,但讀過這篇文章之後,才知道漢字簡化已經有長久的歷史,而且的確有其實用意義。在學好自小就陪我們長大的簡體字之餘,我們也應該自覺學習繁體字(或者是如馬鼎盛先生說的“正體字”),這是作為炎黃子孫應有的自覺。

    引用 greatyu 2009-5-11 22:39
    我想,極力鼓吹推行簡體字的一定是滿州人,這些滿州遺裔一直想繼承其祖先遺志,不遺餘力的破壞我偉大的中華文化。我們身為炎黃子孫,一定要大力反對!

    引用 羊城客 2009-4-2 07:25
    繁體字會妨礙一般民众学字、写字的進步,令事倍功半。 “香港、臺灣,都比大陸繁榮,”要将大城市与大城市比,山乡与山乡比。 看不懂古文的中國人是因为没有机会或兴趣认真学古文,中國大陸、香港、臺灣都有不少这样的文化程度一般的人士,写繁體未必识古文。 電腦化也显简体字优越----笔画减少有利电脑显示,电脑上常见繁体字残体。有利于笔画输入法打字。字符减少有利于按发音输入法打字。 用简体字造句造成誤解时是句子的缺陷,不是简体字的缺陷;正确造句,就不致误解。有可能误解之处避开就是了。例如: 我的船,只可开到夏威夷;我的船开到夏威夷。 我余年無多;我年月無多。 下面这句话的字没简化了,也是一语双关,句子有待完善。 我在珠江上游;我还未穿上衣。 用简体字令人写得快,脑也灵。 文字是保存和传递思想、语言的工具,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良。史上已有先例。

    引用 lesliechanxp 2009-2-1 23:40
    我覺得香港都有好多人唔識得睇簡體字,可能我睇得多香港台,簡繁我都識睇,太開心啦!其實用拼音打字,簡繁嘅輸入速度冇多少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