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條考證 冇實爲無 相當精彩,唔係文白異讀或音轉一句帶過,而係查找上古文獻,證實真係讀過 「mou¹³」伊個音,再加埋同其他用法嘅對比
(I)《禮記 ‧ 禮器》:「周坐尸,詔侑武方,其禮亦然,其道一也。」「鄭玄」《注》:「『武』當為『無』,聲之誤也。」(「黃氏」案 :「詔侑武方」全句意思為 :「『詔』和『侑』兩種工作沒有專人負責。」) 看來,《禮記》的著者──或者至少是 「鄭玄」所見本《禮記》的抄寫者已把「無」讀成「武」。這就與粵語一樣。所以粵人口語裏的「mou¹³」實在可以寫成「武」而 不必創一「冇」字。不過,再進一步研究,又實在可以說 「mou¹³」根本就是「無」的音變。「鄭玄」不是已指出「武」是 「無」的「聲之誤」嗎? 況且,粵語由陽平音變為陽上的例子也不少。如「銘」(《廣韻》‧ 平聲 ‧ 青韻 ‧ 莫經切,現讀陽平「mŋi¹¹」,亦讀陽上「mŋi¹³」。「饒秉才」《廣州音字典》就只載陽上一音) 、「韋」(《廣韻》‧ 平聲 ‧ 微韻 ‧ 雨非切。現讀陽 上「wɐi¹³」) 等。
(II)
粵人有時會用「無(mou¹¹-¹³)」一詞表示「失去」、「死」的意思。如發現病危親友搶救不及,粵人會告訴別人說︰「(該親友)無(mou¹¹-¹³)著(咗)啦!」(字面義是「沒有了」,實際上是指「死了」)。又,若告訴別人某人死了親人,粵人會說「渠(佢)無(mou¹¹-¹³)著(咗)丈夫」。原來此種表達方式古已有之。
說經話本《花燈轎蓮女成佛記》︰「婆婆道︰『老拙……自四十歲無了丈夫,五十歲壞了眼睛……』」
又「明方以智」《通雅》︰「「南齊豫章王嶷」臨終,召諸子曰︰「吾無後,當共相勉勵。」( 《方以智全書》頁96 )「豫章王」所謂「吾無後」,意思就是「我死後(而不是「我沒有後代」)。」(「黃氏」案︰「吾無後」「中華書局」標點本《二十四史 ‧ 南齊書》卷二十二 ‧《豫章文獻王(嶷)傳》作「無吾後」,並有案語云︰「無吾後言吾亡後也。」)
又《蔣禮鴻語言文字論叢 ‧ 吐魯番出土文書第一冊詞釋》「身無」條︰「死的諱稱。「義熙」五年道人「弘度」舉錦券︰『若「弘度」身無,仰「申智」償』(189頁)。」又「東西毛」條︰「死的諱稱。『毛』即『無』。『東西』謂東西奔走。不在家。『東西毛』猶言『不在有東西』。……「高昌延昌」二十二年(公元五八二年)「康長受」從道人「孟忠」 邊歲出券︰『若「長受」身東西毛,仰婦兒上(償)』(191頁)。」(見該書頁204)
(III)
粵語有以「無」(俗作「冇」,語音由陽平轉陽上)作疑問句的末字,以詢問別人是否有某種經驗的,有時與「有」呼應。如「知道無?」就是說「知道了嗎?」;「明白無?」就是「明白了嗎?」;「爾(呢)句話,你有講過無?」就是說「這句話你有沒有說過?」
在古代的佛經裡,「無」就有這樣的用法。如︰
(1)「世間羸瘦,有劇我者無?」(《賢愚經》卷一)
(2)「不知彼有法無?」(《佛說義足經》下)
上二例見「吳福祥」《敦煌變文語法研究》頁344轉引「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況》所引「張敏」搜集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