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衞隊 喺 如果唔鍾意維基嘅政治傾向,點解唔fork? 入面講:
@當撈侵
:lomore-hoho: 識玩就起個新嘅search engine(叫住truth search先),就專心收錄俾google打壓網站
再起多個meta search engine,用truth search同google嘅data,truth search啲results排前面
你呢個提議幾好:lomore-haha:
我會研究下,轉交俾侵嘅團隊
分享自 LIHKG 討論區 https://lih.kg/2154018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9021
富察
「夜郎自大」這個成語來自漢武帝代表的中國和「西南夷」之間的國際衝突,是說張騫派出的使者到了今天的雲南一帶,想要尋找從四川到印度的貿易路線。滇國的國王應該是第一次看到從中國來的使者,很熱情洋溢,也很合作,但他問了一句「漢孰與我大」。
然後司馬遷接著寫:「及夜郎侯亦然。」也就是說,漢國使者到了夜郎國,夜郎國的君主也問了同樣一句話。我不知道中國文人為何沒有造出「滇國自大」,反而創造出「夜郎自大」的成語,或許僅僅是一個偶然。總之,如果追溯「自大」的版權,滇國也是有資格的。
其實,後世之人不經意的說出這四個字時,和台灣人說新加坡是鼻屎大小的國家一樣,都不過突顯出大國中心主義的思惟方式而已。台灣沒有更大,新加坡也沒有更小;同樣,漢國沒有更大,而夜郎國其實也不小。
但大小不是我想討論的重點,也不需要。我想說的是「漢國」(中國)和「西南夷」之間的關係,後者可以被簡化為中國新近拓展邊境而得到、並予以殖民統治的領土。不過西南夷可以算是漢的「新疆」嗎?我覺得不能。
二者的關係,我們先大致上比做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今天的東南亞諸國。
然後,漢國,主要是在漢武帝時代,採取了軍事殖民和商業賄賂的方式,在當時的「東南亞」沿著河流而建立了幾個殖民據點,而和其他大大小小的酋長國——夜郎國、且蘭國、昆明國、滇國、南越國、哀牢國——以馬賽克鑲嵌的方式並存。
這實際上是一個準國際體系。在這個體系裡,最為強大的是漢帝國,它在「西南夷地帶」設置了一些軍事殖民據點,和上百個「國家」,包括像夜郎國這樣的較大的酋長國,維持著外交平衡。
和今天的中國與東南亞諸國不同的是,雖然中國也依舊把手伸進去,而且非常深。但今天的國際體系是美國主導的,所以中國沒辦法、也沒實力破壞主權國家體系,把緬甸、寮國、馬來西亞郡縣化。它能夠做的,也就是在南海「公共地帶」蠶食而已。
但漢帝國時代不同,漢國是國際秩序的主宰者。它也按照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想法行事,比如中國不管用什麼方式得到一塊「領地」,它能夠實施的也就是郡縣制,派出官僚(太守)搞收稅、搞統戰。同時也設置一個軍事辦公室(都尉)來監視和威懾。
我們要明白,這種事情在現在的中國人自己看來,就已經是把別人給「郡縣之」(傅斯年的話)了,也就變成了它統治西南地區的證明。但是你如果看《史記》或《漢書》的西南夷列傳,卻得不出這個簡單而傲慢的結論。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以夜郎國所在的「犍為郡」為例來說明。這個郡的行政管轄範圍大致在今天的重慶南部和貴州北部,治所在遵義附近。
中國如何用誘惑、欺騙手段和軍事壓力方式而使得夜郎國允許(或不得不接受?)它在自己的領地上設置一個行政兼外交機構,這個故事很精彩,我後面講,這裡要說的是「犍為郡」的實際運作情況。
我們千萬不要把它理解成台南市或屏東這樣的行政區劃。「犍為郡」不是這樣的行政區劃,它實際上是由漢國可以支配的若干個城邑,和漢國無法支配的若干個酋長國構成的。
這些酋長國在史料裡被稱為「犍為屬國」。它是自治的,遵循自己的習俗和生活方式,權力傳承也和帝國無關。然而,由帝國派來、居住在河流口岸都市的太守,一方面統治了一些編戶齊民,一方面以此為據點,慢慢地向這些「政治自由地區」滲透。
像「都尉」這樣的機構的存在,貌似中國已經在軍事上控制了西南夷,但實際上它像某些駐美使館一樣,是中國設在犍為郡的外交兼軍事辦公室,就在今天的遵義;這是未來毛澤東發動政變、取代蘇聯代理人,獲得共產國際中國分公司的最高權力的地方。
這個辦公室有漢人,但也會把夷人首領拉進來(統戰學),還有一些多語翻譯。之所以是多語,是除了漢語,也要會說南亞標準語和各地的方言。這個機構設置的目的,就是外交上維繫和各酋長國的關係。
然後,就像休斯頓使館一樣,它表面上是外交,實際上是統戰。它會利用酋長國之間的衝突、酋長國內部的權力繼承危機、自然災害,等等,趁機「化國為郡縣」,然後打報告給中央,說這些夷人「慕化內屬」或「舉種內附」、「開境千八百四十里」等等,朝著大一統邁進。
這個在李固寫給皇帝的報告說得非常清楚。「招募蠻夷,讓他們互相攻擊。我們提供資金就行了。」或者說「用反間計,把酋長控制收復,然後封侯、賞賜土地。」
我們可以用邏輯推理,假如今天不是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中國在非洲、東南亞、太平洋諸島國採取的「外交」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然後你在《人民日報》上會看到的解釋,一定是「這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或符合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類話,這些話翻譯成文言文就是「慕化內屬」。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在公元前後西南夷一帶的國際貿易體系裡,夜郎國和漢帝國幾乎是「脫鉤」的,它的主要貿易國是「南越國」。夜郎似乎非常依賴南越國,它們之間一種主要貿易產品是一種叫「枸醬」的酒。
來自漢帝國的官員唐蒙來到南越國的番禺,喝到了這種美酒。但他不知道這種酒產自何地。(或許南越國不肯告訴他,商業秘密啊)於是他回到長安,詢問一名蜀賈。
蜀賈就是四川商人。在秦漢時代,四川商人是國際貿易的主要參與者,因此也是情報資訊中心。他們把四川生產的蜀布、邛竹、杖,輾轉經過印度而銷售到中亞,發了大財。(北魏隋唐的國際貿易商以中亞的粟特人為主,《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專門寫這個。)
回到唐蒙,他從四川商人那裡第一次得知了「夜郎國」和「南越國」的地理關係和貿易關係。
四川商人告訴他,這種枸醬只有四川才有,被某些商人偷偷賣給夜郎國。而夜郎國沿著一條河渡船就可以抵達番禺。「南越以財物役屬夜郎。」可見在貿易上夜郎國是靠枸醬賺取順差。(有人研究認為,四川商人也沒有對官員講實話,因為枸醬實際上是夜郎國的特產,蜀賈說商人偷偷把枸醬從四川賣到夜郎,實際上從商業角度講,是不透露貨源地。)
這條河就是牂牁江,也就是今天的北盤江。大名鼎鼎的黃果樹瀑布就在它的上游,而這條河一直流到珠江,是珠江水系的一部分。
寫到這裡,我情不自禁再一次讚美商人。人類的自發秩序就建立在商品和交換上,而非官僚體系的計畫和指導。海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就是講這種自發秩序如何避免被計劃經濟扼殺。然而,漢帝國最終把它們扼殺了。
這條貿易路線,漢帝國的官僚系統從來不知道,他們一聽之後眼睛一亮。眼睛一亮的原因,不是「我也可以參與國際貿易」,而是「太好了,我一直要用一帶一路來支配南越國,但從湖南和江西的水路目前已經斷絕,原來貴州還有一條水路可以到廣州,這下子你南越國跑不掉了。」
當初的南越國和漢國之間,本是各自獨立的政治實體,但中國的說法是「名為外臣,實為州主」。這無疑僅僅是中國的政治術語,意思就是:它本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出於歷史和地理上的原因只好採取一國兩制(外臣),但是它實際上已經地方割據,我們拿它沒辦法(州主)。
而現在,我們是否要借道夜郎國而把它攻下來化作郡縣?唐蒙給漢武帝的報告裡洋洋得意:
浮船牂牁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
但問題來了:夜郎國是當時國際體系的主體,就算你大它小,也不能你像對內部的郡縣一樣為所欲為。
但這對漢帝國而言,向來都不是問題。第一,我有大量編戶齊民可以割韭菜,錢不是問題,想不想讓我收買你?第二,我實力雄厚,不配合?施加一下軍事壓力!第三,承諾又不要錢,事成,大家一起喝酒吃肉,好處少不了你的。你兒子就是南越國的縣令!第四,我有宣傳機器,這件事情可不是侵略,而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原文是:
遂見夜郎侯多同。蒙厚賜,喻以威德,約為置吏,使其子為令。(多同是夜郎國的國君。「約」就是漢國和夜郎國簽署了協議,攻打下南越國,推行郡縣制,你兒子當其中一個縣的縣長。)
這時的夜郎國可真的就「自大」了。不僅僅是它自大,它旁邊的其他酋長國看到中國的大筆賄賂也都心動。它們認為自己的國家據有險要的地理優勢,中國人來借道,不會對自己的政治共同體造出威脅。於是就和唐蒙簽了約。
原文:
夜郎旁小邑皆貪漢繒帛,以為漢道險,終不能有也。
(貴州一帶不僅僅有夜郎國,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酋長國〔小邑〕。它們之間互不統屬,夜郎國或許以聯姻方式而支配一部分小國,但更多的是它也管不到的小國家。所以唐蒙要先搞定夜郎國,再搞定其他小國。要分別簽約。按史記記載,西南夷至少上百個國家。)
唐蒙簽約完畢「還報,乃以為犍為郡。」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看到了嗎?所謂的行政管理機構「犍為郡」就是這樣設置的,最初是出自軍事行動而借道夜郎,夜郎諸國出自商業原因,答應了中國,當然它們也評估了政治風險。而中國方面則趁機把出自軍事行動的駐點行政化,最後賴著不走,用武力施壓,讓各小國不得不屈服而已。
而中國一旦獲得了一個沿河的、小型壩子上的戰略據點,就逐漸蠶食周圍的蠻夷酋長國的土地和人民,從而擴大犍為郡的勢力範圍。
而犍為郡的「犍」是什麼意思呢?是閹割的公牛。取這個名字的意思也就是說「我不但殖民了你,也順便用我們偉大的漢字宣傳和意識形態機器嘲諷你一下,你還自大什麼?不過就是一頭被我閹割的公牛一樣!你在政治上已經斷子絕孫了,你只能一輩子乖乖為我服務了。」(今天四川還有「犍為縣」)
事情一步一步按中國的政治步驟進行。攻打南越國的戰爭開始了,帝國已經把腳伸進西南夷的客廳,以犍為郡的名義。各個酋長國以為憑藉天險,戰爭結束後一切正常,但帝國派來夜郎國的將軍和流氓兵(巴蜀罪人)卻不這樣想,結果,叛逆的且蘭國首先被滅,歷史上沒留下名字的其他小酋長國也被逐一剷平。
在這種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夜郎國酋長只好「入朝」,不得不接受了長安的封號——夜郎王。
漢武帝的時代,正是在西南夷地區大規模推行郡縣化的時代,歷史上可資比較的時代,以雍正的改土歸流最為接近。但即便如此,漢帝國依然沒辦法把夜郎國徹底郡縣化,大約一百年以後,漢帝國的郡守陳立,斬殺最後一個夜郎王(名字叫做興),夜郎國才最終消失在歷史上,只留下了一個「夜郎自大」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