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佛教教義以及佛教現狀的一些看法


  • 佛教核心的教義是緣起法、最終目的是修出菩提心,以及要達到解脫。如果要實現,則必須通過修習禪定。

    菩提心可以簡單理解為四無量心、或者慈悲心、大悲心,即將所有眾生視為父母的心態。修習菩提心的道次第(階梯)必須通過修習大圓滿前行、或者按照《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的下->中->上士道依次獲得。先從基本為人處世、孝養父母,懺悔惡業、放生布施開始,然後修習前行。前行分為四或五外前行和五內前行,在前行完成後就要開始修行禪定。在這個過程中要逐步受持最基礎的皈依戒->居士戒->菩薩戒->密乘戒。

    緣起法則比較難解釋,可以理解為萬事萬物不會單獨存在,必須因緣和合而成。按佛教的說法,投生為什麼性別是根據喜歡的異性決定的,如果通過修行對男女之愛淡薄,而且自身善業多的情況下,則容易升天。如果完全脫離男女之愛,對世俗名利的慾望淡薄,擁有慈悲心、善業積累多的情況下,則會脫離欲界,進入到色界天。

    無論藏傳或漢傳,異或南傳或日本佛教,本質乃是對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根器眾生的法門,本質都是教人如何解脫,教人如何獲得菩提心。藏傳也分為很多派別,如寧瑪、格魯、薩迦、噶當;漢傳佛教則為八大宗,都是為了度化不同根器的眾生而顯現。


  • 傳承的問題可以這麽簡單的說下,佛教分教法和證法。教法通俗的說法就是理論,證法是實際修為。教法是為了證法存在,而證法的第一關就是戒律問題。傳戒的話需要傳戒師也受了相應戒律,才有資格做這些。所以漢地其實也是很講傳承的,並非神格化,而是釋迦摩尼幾千年來就是這樣脈脈相傳的。另外,藏地比丘尼戒斷了一千多年,最終也是找漢地五台山比丘尼僧團傳戒,藏地才能恢覆尼僧團。所以漢地不是沒有好的修行者。但是我一直認為,大方向上現在漢傳修行者做得太少了,藏區如此收到高壓,都能出五明亞青德格這樣的大型道場,並且將法傳到漢地,而漢地就不行了。很多重要論典,藏區幾乎每50到100年就叠代一次,以相應不同時期藏人的根基。而漢傳佛教優秀經典大多都停滯在千年以前,現在要看的話,首先古文就是一個關,其次如果不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不了解法師和當時百姓的狀況的話,根本不可能讀得進去。你看看現在有幾個人有同理心的?連在面前的人都不一定能代入換位思考,要想跨越千年的時空,不同的文化去代入先人,大概做夢有可能。尤其自從印光虛雲本煥這些大和尚之後,漢傳的論典基本就停止叠代了。現在的人拿什麽去修呢?


  • 漢傳和藏傳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沒任何區別,都是追求智慧和慈悲。只是因為藏族人因為他們的文明比較原始樸素,人心簡單;漢地文明發展過久,導致漢人人心覆雜,所以會出現對應不同類型的人不同教法。就像一個人的觀點可以看似矛盾,實際上只是在不同客觀條件下,針對不同人的說法罷了。

    漢傳佛教的八大派一般都是直接走大乘。要修大乘的話至少要有佛教所述的五戒十善,加上慈悲心,才有資格拿到進入大乘的“錄取通知書”。越早的漢地,人的道德底線越高。比如雖然當時識字率不高,但是人人懂得孝順,懂得禮儀,人心也相對比現在要簡單善良很多。而從近代開始,父慈子孝,忠君愛國,為國為民這些東西都丟了。所以現在的漢人基本上是無法直接修漢傳佛教的,因為後繼無人,漢傳佛教不免的變得衰微,也沒什麽漢人能繼續延續這個法脈了。經書雖在世,但是僧寶不在,即“演繹這個文明的門生”不在世,所以其實也可以說差不多已經要隱沒了吧。所以這時候,很多冒充佛教的邪教都鉆出來了,因為沒有一個正統的佛教力量去阻止他們。

    藏傳佛教最大的特征則是從零踏踏實實的修起,先從怎麽正常的做人開始,一步步修人天,再修解脫,再走菩薩道。用現在的話講,藏族的佛教教育更像是一門系統化的,有層次的教育,涵蓋小學初中到大學。他們學習佛教得先用20多年過一遍五部大論,還要修好前行,才有真正進入密宗的資格。除了佛教教義本身,還延伸到諸如藏醫,歷法,藝術,語言學,邏輯(因明)等方面。如果看過《菩提道次第廣論》,《前行廣釋》,《入菩薩行論》,就會覺得藏族人過於踏實,講得太細,文字雖然樸素,但是意思全部表達出來了,比漢地經論那種雲里霧里的講解要好很多。

  • 引用自  X Xs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