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華民國管治香港?】保衛母語 三十年代粵語片救亡運動

  • 花生友 薯皮親衛隊

    https://www.wetoasthk.com/三十年代粵語片救亡運動/

    alt text

    【廣東話】保衛母語 三十年代的粵語片救亡運動

    大部分香港人的母語是廣東話這一點,應該沒有香港人會反對。由「普教中」到近來教育局的課程配套資料上表示「粵語並非『母語』」的種種跡象看來。電視《十年》中《方言》「的士司機」故事好像越來越近,廣東話的地位亦越來越低。

    在歷史上想打壓廣東話地位的政權,卻又怎會只得一個。1930年代,香港及廣州便爆發了一場「粵語片救亡運動」。事件的開始,便要回帶到民國建立初期講起。

    中華民國建立初期,政府便把「北京官話」提升為「國語」,繼而開始了「國語統一」活動。由教育等相關法例入手,指定要用國語教學。及後,一些以推行國語為目標的組織,便陸續出現。當中最著名的有由蔡元培擔任會長的「國語研究會」,而該會亦在1925年在香港開分會。這些方法……有點熟口熟面。

    在「國語統一」活動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粵語片因聲畫技術在三十年代傳來而越來越受注目。起初之時粵語片由粵劇戲班演變而成,演員亦是原本的粵劇大老倌,薛覺先和馬師曾便是當時最紅影星。這時來自上海的「天一」及來自三藩市的「大觀」公司在香港開片場,粵語片氣勢一時無兩。

    alt text

    薛覺先在《續白金龍》(1937)的劇照。(圖片來源:電影資料館)

    正因粵語片大受歡迎,「國語統一」活動對廣東話的打壓延伸至電影業。

    1931年國民政府成立了「中央檢查委員會」,先規定在電影放映前要播放一段介紹國語音標。同時亦故意刁難一下粵語片,例如禁止天一公司的電影「白金龍」在中國上映,直至電影公司用錢疏通,才能搬上大銀幕。

    睇過戲的大家都知,除了Pixar動畫以外,你有幾可認真睇過片頭?而且地方軍閥才是華南地區真正的話事人,他們本著「山高皇帝遠,我唔聽你講,你吹我唔漲」精神,視「國語統一」相關政策如無物。

    不過來到1936年,形勢卻來個大逆轉。當年以陳濟棠及李宗仁為首的軍閥在廣東及廣西兵變,企圖奪取蔣介石權力。可是行動失敗後,粵語片的避風港一同頓時消失。同年,國民政府宣佈禁止拍攝粵語片,並且派專員羅剛 (not 羅莽)來到香港,向片商講解政策詳情。

    alt text

    兵變失敗後的陳濟棠來到香港 (圖片來源:Wiki)

    雖然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國民政府的禁拍令在本港無效力,但若損失中國市場,收入會受重大影響。加上粵語片商認為中央政府有如此決定,是因為上海的國語片商開「金手指」惡意中傷,說粵語片「神怪又荒淫」。

    1937年初,政府宣佈禁拍令由同年7月1日開始實施。為了保住個飯碗,粵語電影界組織了「華南電影協會」及發起「粵語片救亡運動」,同時派出李化、趙樹燊等五人前往南京請願,當中有些論點都幾有趣:

    1. 廣東的學校仍然用粵語教學、粵劇仍然用廣東話唱,政府只係禁止粵語片,唔公平啊﹗
    2. 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南洋地方的華僑母語都是粵語,粵語片可以作為他們與中國之聯繫。

    alt text

    粵語片商列出幾大理由向南京政府請願。(圖片來源:天光報-1937-06-10)

    去到最後,粵語片商其實都打定輸數。不過轉機又再出現,廣東省省長吳鐵成及孫中山之子孫科等人向國民政府求請,結果成功推遲禁令3年。到1937年中,日軍入侵上海,不但上海的電影商要南移,連「中央檢查委員會」也遷到香港,禁令之事便不了了之。

    alt text

    不少廣東軍政界的大佬,亦為粵語片商求請。(圖片來源:香港華字晚報, 1937-06-29)

    alt text

    最後禁令延遲三年。(圖片來源:香港華字晚報, 1937-06-30)

    試想一天,在香港街上聽到的不再是廣東話,這還是我們的地方嗎?

  • NewM

    「中國」對嶺南打壓真是從未停止。。

  • 花生友 薯皮親衛隊 @virosa

    @virosa :lomore-donno: 一有機會就想打壓


    :lomore-bye: 好耐冇見吖

  • @virosa

    @virosa 話說當年最執意消滅方言、推廣京話的,卻是江浙的知識分子。吳語的代表蘇州話,不是像廣府話一樣通過中古韻書推導漢字讀音的,而是從江淮官話引進了一整套文讀層(如「人」文讀 [zən] 白讀 [ɲɪɲ],前者係模仿官話,後者跟中古擬音一致)。清末民初制定國語時,江浙的知識分子帶頭反對保留尖團、入聲、疑母的老國音。三十年代國民政府的高層官員多為江浙出身,卻最熱衷推廣北京話。後來八十年代中共推普時,又數吳語區執行力度最重。現在吳語同粵語、閩南語、客家話、西南官話相比,幾乎瀕臨滅絕,乃是吳人百年來自輕自賤的結果。

  • 花生友 薯皮親衛隊 @訪客

    @lousong :lomore-think: 因爲做官嘅人多?「我哋點可以鄉下佬咁講嘢」:lomore-hoho:

    會唔會本身嗰一代嘅江浙士人上幾代就係外地人?戰亂避難大家族嗰種,本身族內講嘅就唔係吳語

  • @訪客

    @lousong

    非也非也,不知閣下所謂江浙廣推京音者,所言何人?

    近世江浙文人大儒如章炳麟者,多謂中古音尚存南語。故金元虜語,播腥于北,未及南域。夫若按古之韻書,考源流,辨音律,推而及廣,則正音可複于華夏矣。

    次為章公之論華夏正音者書:

    今世語言譌亂,南朔異流,終之不失古音,與契合《唐韻》部署者近是。夫欲改易常言,以就三代元音,其勢誠未可也。若夫金、元虜語,侏離而不馴者,斯乃纔及幽、并、冀、豫之間,自淮漢以南亡是,方域未廣,曷爲不可替哉?…

  • @訪客

    @天神鳥
    出處在這裡(原答主引用了民初的《國語運動史綱》):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154741/answer/30185559 (Archive) 趙元任的老國音示範:https://zh.m.wikiversity.org/wiki/Subject:老國音
    從錄音中可以發現「老國音」聽感類似帶淮官口音(吳人口中的「江北人」)的北京話,自然不受吳人歡迎。北京話入派三聲且出現輕聲,本來完全不適合作為通語,但由於北平做了幾百年的皇城,知識份子對其語言產生了崇拜心理(直到西方語言學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人對自己語言的語法、音韻都的了解都是很模糊的,最多知道聲、韻、調、等呼如何,但具體音值沒人清楚。漢語現在主流劃成八大方言,不過是近百年來的事,且仍有大量爭議),繼而形成了「官話才是正統,方言上不了檯面」的印象(像粵人那樣研究韻書扶正母語的很少)。等到公眾發覺獨尊京話有問題的時候,京話已經廢不掉了。

  • @訪客

    @lousong 此人给出的其实是果而非因,最初起因是民国肇始,曾针对国内通用语进行过投票,结果北京话胜出,而江南地区觉得结果有打压南方方言之嫌,故北京政府才予以考虑使用回答中所说的经过人工改造的国语,糅合了南北方言各自的特点,而这个新国语因类似江淮官话,从而被江南地区所拒绝。

    这里面北京政府所谓的让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明知江南地区人士反感江北语言,还故意做成方案推广,此不惟北人一分化手段而已。

    当然归根结底还是投票投不过人家啊,现在南方依然是内斗严重的区域。

  • 引用自  X Xs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