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 在 不如寫篇粵語書寫入門 裡說:
其實啲粵語使用者都唔識寫嘅字用番書面語咪算囉,一個半個字冇所謂啦,何必咁走火入魔😓
書面語:golden-no:
一係就文言,一係就北方話白話文。
如果寫文言就ok嘅,粵語讀出來唔覺得怪。
寫撈話就仲on9。寫狗屎垃圾正字嘅人佢心態起碼都叫做「我手寫我口」不過死攬住漢字,寫撈話正正就係好似大把香港人唔知自己做乜春,睇到就眼火爆。
好多日前許冠傑演唱會嗰單嘢我諗住批評下,「香港人唔夠本土意識」,寫文係其中一方面。一路拖住未得閒寫,呢度抽起條筋就講埋。
譬如羅冠聰批評許冠傑嘅文全文如下。
https://www.facebook.com/nathanlawkc/posts/2176835099134478/
有人有看許冠傑的Live嗎?至少,我沒有看。不單單因為林鄭的「死亡之吻」,也不是在於其經常發表藍絲言論的許氏兄長,而是時代真的變了。
「香港歌神」成功在甚麼?大概是「講出心聲」吧。「半斤八兩」折射藍領打工仔心聲,「學生哥」勸勉後生仔讀好書向上流動,「同舟共濟」留港打拼的團結好聲音。用粵語入文寫歌,帶動流行曲熱潮的歷史地位,加上歌曲通俗,成就一代歌神地位。
但那種由7、80年代經濟起飛所帶動的「香港仔」精神,放在反送中後的疫症香港,真的有任何叫座力嗎?收聽的觀眾除了懷舊,真的可以使大家「開開心心」、團結向前嗎?
世界變了,潮流所帶動的音樂特性也隨之轉換,就像四季,就像春秋。拿盛夏高漲的衣裳襯冬天的禪冷,不單使人顫抖,肅殺的冬天也只會令人覺得歌曲的「離地」。在2020的香港,靠能力的向上流動變成親中親共的分贓犒賞遊戲,後生仔在街頭以血汗換取尊嚴的未來,所謂「團結向前」,也變成強權用來使市民噤聲的符號。
聽一首貼近時代的歌曲,比起一整個Sam Hui的音樂會,也許來得更呼應時代。沒有立場的「團結」,沒有對錯的「向前」,只談風月不問世事,那個想像的香港都已過去。沒有對「歌神」有任何不敬,只是,時代已經向前行了,一切只剩唏噓。
(後話:好多朋友都好珍惜歌神的廣東歌同演出,我十分同意!亦覺得去懷緬舊香港或欣賞歌藝完全無問題!如果激勵到大家向前行,亦是好事。不過不同人的反應有異吧。)
我列下撈話詞:
看、的、沒有、不單單、也不是、了、甚麼、那種、使、嗎、就像、拿、冬天、一整個、來得……
離地仲要加引號做乜柒?
反而寫到後話又識得返粵語噉喎?
你一個香港人,寫出來嘅嘢畀香港人睇,寫乜柒北方話白話文啫?
五四運動搞起嘅嘢,要全中國寫同一種白話文,以北京話為標準,呢樣嘢真係至戇鳩。今時今日就應該拋棄佢啦!
歐洲就有一樣好,我拼音文字,寫乜都得,我就攞來拼我自己嘅話,唔拼你教會拉丁話,唔拼你各個國家所謂官方語言,咩語言都寫得。法國有Breton、Occitan,德國方言仲多,荷蘭有Frisian,英國除咗大把方言仲有Welsh、Gaelic……